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分析与发展路径探讨_mile米乐m6下载链接-官网首页网页入口

mile米乐m6下载链接

NEWS

mile米乐m6下载链接: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分析与发展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01    来源:米乐M6官网首页 作者:米乐m6网页入口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入手,参照高新技术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为依据,分析南通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概况,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在江苏沿江八市中所处的位次,揭示南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与发展机遇、制约因素与薄弱环节,提出南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正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科学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摆在南通发展面前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两部分,它也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如何准确量化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形成科学、规范的统计分类体系,江苏省科技厅、统计局以OECD高技术统计行业分类标准和国家统计局2002年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为依据,选取了国际通用的R&D/销售收入等指标,对我省原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行业目录进行了技术测评。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目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新材料产业纳入统计范围,丰富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涵,形成了新的统计分类目录即《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04年修订版)。具体目录由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七大行业共57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组成(具体目录略)。该统计分类目录和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工业法人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统计范围,所包含的工业企业的集合,即构成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

  “十五”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高达27769亿元,比2000年增长167%,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14%,比2000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634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0%,增幅比全部工业高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8万元,比其他行业高2.4万元。目前,国内在京、沪、广三大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迅速形成。长江三角洲正以上海为中心,通过苏、浙、沪等十六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周边辐射;珠江三角洲正与港澳联手,向周边包括闽、赣、湘、桂等省辐射;以京津冀为主体的环渤海经济区正在打破行政区划,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祖国宝岛台湾,已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期,除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技术仍保留在本岛外,其余部分正积极向大陆转移。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和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为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年年初,国家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实施的决定。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必将对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奏响新的乐章、掀起新的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南通在落实“科教兴国”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力度,在壮大产业规模、培植新兴产业和扶优做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相关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为“十一五”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随着工业投入的持续加大和产业结构的稳步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截止2004年年底,南通市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2家,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加了225家,增长了164.23%;完成工业总产值253.65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207.60%,比同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快78.18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4.23亿元,增长229.73%,快77.85个百分点;创造利税23.31亿元,增长209.97%,快102.32个百分点。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也随之提高,其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十五”阶段的前四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九五”期末2000年的11.83%,提升到2004年的15.86%,提高了4.03个百分点;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18.97%,四年间拉动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4.5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七大行业中,除航空航天制造业目前在南通尚属空白,其余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电子及设备通讯制造业三大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位居各行业之首,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65亿元,较“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339.77%,比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快132.18个百分点,由2000年产业排序第三,一跃成为总量规模最大的产业,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新材料产业产业规模次之,完成工业总产值65.25亿元,增长258.17%,比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快50.58个百分点,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27.47%,发展优势已初步形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也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但发展速度相对偏缓,完成工业总产值62.23亿元,仅增长67.97%,比平均水平慢139.62个百分点。上述三大行业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3.1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高达80.08%。其余各行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26.80亿元)、医药制造业(21.48亿元)、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25亿元)。

  “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践行择优扶强、壮大规模的产业政策,在提升企业规模、做大做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全市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多达56家,其中超5亿元已达7家,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37家和5家。这56家企业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5.5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9.09亿元、创造利税18.07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达73.15%、73.33%和77.52%,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全市仅有的3块中国驰名商标,“江山”、“中天”和“盖天力药业”都为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这些驰名商标的取得,对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壮大产业规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领域,南通富士通的IC封装及测试产品,2005年产销量已突破26亿只,约占全国封装及测试产品总产量的8%,实现销售17.62亿元,在全国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江苏中联科技、南通江海电容器为代表的45家电容器及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打造了年产值近40个亿的产业规模,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在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领域,中天科技和通光集团的通讯光纤、光缆等产品,以其强大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另外,以南通江山农化为领军企业的新材料产业领域,一批重点产品在行业同行中,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如化学农药原药、化学农药制剂、农药中间体产品等。

  “十五”时期,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时期,国有、集体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大量民间资本、外商及港澳台资本进入市场,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代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这极大地推进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权结构的优化。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单位数、总量占比,分别由2000年的26家、27.99%,下降到2004年的3家和7.28%;集体企业的总量占比也从2000的9.56%,下降到2004年的1.93%;相比之下,随着大量民间资本、外资资本的注入,公司制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态的公司制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达到278家,比2000年增加了22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2.05亿元,比2000年增长381.88%,高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增幅174.28个百分点,占总量的比重为87.54%,较2000年提高了31.66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产业产权结构不断趋于优化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与“九五”期末的2000年相比,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亏损面为14.64%,下降了6.5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3.58%,提高了2.59个百分点;产值利税率为9.19%,提高了0.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53次,加快了0.87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02万元/人,提高了10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1%,提高了0.83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在“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政策指引下,南通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地位日益突出。2004年,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了263家,较2000年增长了3.05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56.58亿元,增长了3.35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1.72亿元,增长了3.66倍;创造利税14.90亿元,增长了4.32倍。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三项指标,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61.73%、62.12%和63.92%,分别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提升了18.04、18.19和26.72个百分点。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42%,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今天,全市上下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对外工作方针,利用外资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资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活力彰显。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三资企业有79家,比2000年增长了1.93倍;完成工业总产值73.72亿元,增长了3.71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84亿元,增长了3.89倍。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两项指标增幅,分别比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快163.15、159.69个百分点。同时,三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户均产值、户均利润等指标均高于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三资高新技术企业仍将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并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从总量规模上看,2004年,江苏沿江八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共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18.14亿元。各沿江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在经济规模上存在一定的悬殊,其中,“苏南五市”的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完成的现价工业总产值总量分别为2773.50亿元、942.00亿元、919.22亿元、467.50亿元和227.49亿元;“苏中三市”的泰州、南通、扬州其产值总量依次为268.70亿元、253.65亿元和166.08亿元。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总量仅为苏州的9.15%,在沿江八市中列倒数第三位,略大于镇江和扬州两市。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如此小的产业规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快发展任重而道远。

  从发展速度上看,2004年,江苏沿江八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较“九五”期末的2000年,现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74%,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南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发展速度为32.43%,略高于沿江八市31.74%的平均水平,低于苏州(44.95%)、无锡(33.86%)两市,列沿江八市第三位。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虽然快于沿江八市的平均水平,处于相对领先的位次,但与南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其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要想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赶超先进城市,必须走超常规产业发展之路。

  从科技水平上看,省科技厅、省统计局从2000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步监测工作,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各个地区科技进步和发展水平进行系统评价。2004年,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南通科技进步水平综合得分为80.01分,在沿江八市中,仅列泰州(79.61分)、扬州(78.63分)两市之前,排第六位,前五位依次为:南京(94.36分)、苏州(93.14分)、无锡(90.92分)、常州(87.83分)、镇江(85.34分)。南通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从科技投入上看,2004年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南通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为0.9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9个百分点,在沿江八市中,排最后一位,其余七市依次为:南京(3.57%)、常州(1.67%)、无锡(1.54%)、扬州(1.48%)、苏州(1.35%)、泰州(1.33%)、镇江(1.27%);南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7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2个百分点,在沿江八市中,居南京(0.68%)、苏州(0.58%)之前,列第六位,前五位依次为:泰州(1.06%)、扬州(1.00%)、镇江(0.93%)、常州(0.84%)、无锡(0.78%)。可见,南通的科技投入水平在沿江八市乃至全省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次。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国际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引发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区域结构的重大变革,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面临降低制造成本和开拓产品市场的双重抉择,被喻为“世界第六大经济带”――最具经济活力和市场潜力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正日益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转移的理想栖息地。例如,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瑞士先正达公司、美国瑞利工业公司等企业先后在南通大规模投资。作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城市南通,应紧紧抓住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向长三角区域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以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978年,第二次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此次大会以后,“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促进了我国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新年伊始,国家又专门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行了战略部署,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由理念,提升到战略运筹层面,充分强调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江苏省委、省政府于1989年,确立了“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先后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科技法规。南通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工程来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轻纺为主体,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船舶、电力等相配套,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国纺织服装、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具备了扎实的工业基础。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72.08亿元,增长15.4%,人均GDP突破1500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5.26亿元,增长34.7%,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7个百分点。经国家权威机构评估认定,南通进入了中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行列,经济实力较强,发展后劲十足。

  南通位于江苏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濒江临海,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隔江相望,具有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双重优势。拥有400多公里江海岸线,建港条件十分优越,发展空间广阔。南通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洋口、吕四两大沿海深水港区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形成了“港依城建、城以港建、港城一体”的和谐发展格局。在建的苏通大桥和即将建设的崇海大桥、崇启大桥三条过江通道,将使南通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区位优势十分优越。南通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受诸多的国家投资优惠政策,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2002年以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南通是台商唯一零投诉的城市,进入了中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行列,当选为“2006中国最具投资综合潜力城市”。南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企业单位数成倍增加,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与周边兄弟城市相比,整个产业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弱小,产业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单体规模依然偏小。从户均产值和户均资产两项指标上看,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户均产值为7006.97万元,比沿江八市平均水平低4993.31万元,仅高于常州(5436.05万元),处于沿江八市倒数第二的水平,与居于沿江八市首位的南京相比,户均产值只占南京的35.90%;户均资产为5170.02万元,低于沿江八市8967.22万元的平均水平,同样也仅仅高于常州(4201.16万元),在沿江八市中列倒数第二位。此外,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仅为253.65亿元,分别占苏州、无锡、南京的9.15%、26.93%和27.59%,在沿江八市中,产值总量也只略大于镇江和扬州两市。

  通过走访调研,目前,南通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活动,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全市362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有170家,不到单位总数的一半,建立研发机构102个,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1/4;(2)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较少,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5356人,仅占从业人员的8.60%,平均每户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5人,而同时期全省大中型企业户均拥有科技活动人员54人;(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比例低,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R&D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79%;(4)专利申请数少,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2004年专利申请数186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不到11%;实现新产品产值89.91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35.45%。

  持续不断的工业投入,是保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发达地区实践证明,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仅依靠现有企业的自然增长,难以实现产业的快速崛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2004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6.97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投入的8.33%,其比重远低于同时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15.86%的水平。相对较少的固定资产投入,严重制约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南通市区2004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仅为8.67亿元,只占全市投入总额的23.45%,不利于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典型特征。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南通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尚不明显。从R&D投入强度上看,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79%,仅比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水平高0.8个百分点,优势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有关资料显示,世界500强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一般为5-10%以上,一些高技术产业如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从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上看,南通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不高。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02万元/人,低于全省沿江八市12.62万元/人的平均水平,仅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3.28万元/人;增加值率为27.05%,只比非高新技术产业高1.51个百分点,而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中,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已达43%,日本和英国为36%左右,法国和加拿大也都超过了30%。由此可见,南通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充分体现出“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特征。

  近年来,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产值增长速度远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但就分区域发展情况而言,地区之间没有协同发展,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市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4.85亿元,与2000年相比,产值年均增长19.12%;县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8.80亿元,年均增长28.39%。市区产值总量仅占县区的40%左右,增幅比县区低9.27个百分点。南通市区作为南通地区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无论从工业基础、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还是从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上看,都优越于县区,比较优势明显,理应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最具发展活力、最为密集的地区。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远不及县区,而且总量份额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值总量占全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5%,下降到2004年的29.51%。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通开发区,发展状况也不够理想,2004年完成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7.92亿元,仅占全市的7.06%,产值总量在全市九个县、市(区)中,处于倒数第三的位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龙头和带动作用。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着眼于:(1)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兴产业;(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3)解决国家安全、资源环境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几乎是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作为一个地区级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前两个方面,着重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化、主导产业集群化与传统产业高新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南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状况,笔者以为,今后一段时期,南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坚持以下基本思路:以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集群化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依托,以传统产业高新化为补充,内引外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使南通在短期内,迅速成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依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南通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今后的战略取向,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上,尽快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不断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向纵深发展。

  着眼于南通经济的长远发展,对照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大经济增长极。以“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突破口,在“重点领域”的产业选择上,深入研判、大胆设想,集中优势发展五大产业,逐步形成南通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利用南通在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方面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南通富士通微电子为依托,紧紧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并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南通现有乃至潜在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链高端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芯片设计企业落户南通,加快海安“绿山”IC芯片开发项目投资建设与产出,形成从芯片设计、到芯片制造、直至封装测试整个完整产业链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低交易费用和风险投资集中等积极效应,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依托南通华达微电子、南通皋鑫电子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普通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分立器件产品,积极引进光电二极管生产项目、半导体照明等新兴领域相配套的相关类产品,做优、做精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

  以铝电解电容器及其电容器用电极箔等为核心产品的南通电子元件产业,具有一定的制造历史、产业规模和发展前景,当前应着力推动其朝着产业新型化、集约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重点依托和扶持江苏中联科技、南通江海电容器等企业,将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一头向电子原材料延伸,一头向终端产品延伸,带动上下游企业落户南通,实现产业化经营,打造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通过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电子元件产业,努力形成年产出超百亿、在国内竞争优势明显的电子元件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电气机械及器材业已发展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提升档次”的总体目标,强势推进电气机械及器材产业,围绕产业集聚,突出发展通讯光纤光缆、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机制造等3大类产品群。重点支持和依托江苏中天科技和江苏通光信息两家通讯光纤、光缆骨干企业,紧紧抓住电信、电力等信号传输领域的市场需求,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加强技术开发和攻关,在生产普通光缆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底光缆、电力用OPGW光缆、ADSS光缆、软缆、电子线缆等新型特种光缆产品。重点依托江苏东源电器、南通友邦变压器等为龙头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企业,紧扣电力用户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方面的产品需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发展高低压开关柜、微波炉高压变压器、电力变压器等相关产品群。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先导的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国际化产业,拥有较高的附加值水平和产业关联度,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市场空间广阔,对于急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南通来说,应作为战略性产业积极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8.58%,为高新技术产业中附加值水平最高的行业。借助全市医药制造的产业基础和海洋资源优势,重点以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南通精华制药等企业为依托,加大对生物药物和海洋药物的培育力度,逐步形成以生物技术为支撑,以海洋、生物药物为主导,以化学药物和中成药为基础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海洋药物、新型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药制剂等系列医药产品群。

  南通以化学农药制造为龙头和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具有较为雄厚的发展基础,背靠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粮食种植大国和工业产品消费大国,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建设化学农药与新型化学材料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当前,应以南通江山农化等企业的整体搬迁和洋口化学工业园(中国农药工业产业园)的发展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依托和扶持南通江山农化、南通醋酸化工等企业,重点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原药及制剂类产品,重点引进生物及微生物农药制造项目,引进生产工艺先进、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成熟、高产出效益的大型化工项目(如医药、农药的有机中间体类产品)。限制发展和淘汰一批生产工艺水平落后、严重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小化工项目和企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而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在产业空间布局上,选取一些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强、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进行优先发展,力求在“重点区域”上取得突破,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从产业空间布局上,南通沿江、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港口资源丰富,建设深水大港条件优良,工业化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可见,南通的沿江、沿海地区正是本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佳区域。笔者以为,当前我们应紧紧抓住“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实施的重要发展机遇期,立足沿江,由江及海,将沿江、沿海地区定位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区域。在沿江区域,以国家级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崇川、港闸、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和海门、启东经济开发区五个省级开发区为主体,以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工业园区为补充,以点带面,点、线、面协同发展,逐步发展形成长江岸线南通段向北至宁通启高速公路沿线这一范畴内的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在沿海区域,以江苏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江苏吕四海洋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海洋医药和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从制度上引导企业向开发区或工业园区集中,首先在两个“基地”上产生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进而使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通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努力形成南通沿海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1]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统计局.关于发布《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04年修订)的通知[Z].苏科高〔2004〕526号.

  [2]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Z].通政发〔2006〕40号.

  [3]姚飞.不确定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与战略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