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改变了“封闭”的湖南?_mile米乐m6下载链接-官网首页网页入口

mile米乐m6下载链接

NEWS

mile米乐m6下载链接:谁改变了“封闭”的湖南?

发布时间:2022-06-28    来源:米乐M6官网首页 作者:米乐m6网页入口

  轮廓像大鼻子人头的侧面,总体地势呈马蹄形,好似一个不规则的“凹”:三面是山,一面开口。再看整个湖南的地形,山地、丘陵占了一多半,所谓“七山二水一分田”。只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多山。

  山多,而且还把整个省围了起来,造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这样的自然环境,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词:封闭。 没错,这不仅是我们的认知。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大体位于今天湖南西部,和重庆、贵州交界的武陵山区。所谓世外桃源,在地理上就是一个封闭的盆地。

  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对湖南地理有深刻认识。在他看来,湖南是以一个“四塞之国”,意思就是四面都是险阻的区域,就像一座围城。对于省级行政区来说,这样的地形,全国来说,并不多见,大约只有四川盆地可以有一比。不知道他家公子钱钟书,是不是受到了父亲对湖南地形的认知,才有了《围城》的书名。

  到过湖南的外国人眼中,湖南依然然是一座围城。英国传教士马歇尔·布朗荷说:“多年以来,它(湖南)是大陆腹地中一座紧闭的城堡……”

  近代湖南,群星璀璨。听到这些名字,马上就能跟革新、进取、开放、图强等词语产生联系。即使在古代,炎帝、舜、屈原、贾谊、陶渊明、杜甫、范仲淹、岳飞、辛弃疾、朱熹等外来大咖,先后在这里书写传奇。

  如果湖南真的“封闭”,那这里就很难跟外界有充分的经济文化沟通,如果没有充分的交流,那这里的人文光华,又怎么会如此生动?

  也就是说,看起来封闭的自然条件,并没有阻碍湖南的步伐。但是,那些夸张的三维地形图,似乎又在提醒我们:湖南明明就是个“闭塞”之地。

  湖南真的很“封闭”吗?如果是,“封闭”的湖南为什么能冲出围城?大地理馆团队发现:要想回答,湖南是否封闭,我们需要用四把钥匙,来解开这个谜团。

  地理菌特别提醒:“凹”字形的湖南,是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如果要想参透更多的奥秘,就不能停留于此,而是要继续将地图放大、放大,再放大,去寻找那些常人忽略的细节。

  “三面环山”的描述,直观简约,但很容易带来误会:让很多人误以为,湖南的三面各有一道连绵的大山,就像密不透风的墙那样。拿出一张高精度的三维地图,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先看湖南地图的西侧,这里的山并不是一道细细的线,而是一大片山区,从上到下,光是重要的山脉就有八面山、武陵山、雪峰山、八十里大南山。最东边,甚至已经跟衡山相接,隔着湘江跟罗霄山脉相望。

  再看南侧,主要就是南岭山脉(又叫五岭)。这是一道和秦岭平行的地理界山,隔开了华南与华中。但是,跟秦岭不一样,南岭实际上是由多个山岭组成的山系,总体上相连,但中间有间隔。南岭在湖南的山岭主要有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等,广义上还包括阳明山、九嶷山。

  最后看东侧,就是著名的罗霄山脉,湖南和江西的天然分界。这里的情形跟南岭类似,罗霄山脉实际上是由幕阜山、连云山、九连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组成的山系。

  由此我们发现,湖南三面山脉的,不是整块的、紧密的山体,更不是一道墙,而是细碎的、零散的山岭。这么一来,你会发现:山虽然覆盖的面很大,但并不是让人无路可走,山脉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相当大的低海拔地带。

  按照延伸方向,我们把湖南主要山脉画一条线来代替,你会发现,这些线是大致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而且是错落分布,互相之间有间隔。这意味着什么呢?平行的山脉之间,有许多条走廊,天然有助于开辟东北-西南方向的通道。

  如果你熟悉一些地质知识,可能知道:山脉之间的缝隙,往往是地壳断裂之处,这就为河流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所谓“有沟必断”。

  2017年,湖南自然资源厅发布全省地理国情调查数据:湖南虽然山地丘陵占了7成以上,但低海拔区域(海拔1000米以下)达到了95.77%,全境海拔都在2200米以下,海拔最高点略高于广东,低于其他所有邻省。

  不妨查一下全国文化名山的海拔,多数都在1000~2000米之间。所谓名山,不在高、不在颜值,而在于:有一定的颜值,且可探索、可观赏、可攀登。

  光有适宜的海拔还不够,如果山过于陡峭,就会变得艰险,也会给人的活动带来不可逾越的挑战。根据湖南省的地理国情调查数据,25度坡度以下的区域占了73%以上。也就是说,湖南的山虽然多,但多数坡度平缓。

  坡度缓,除了有利于人类活动,还有助于水土保持。湖南省的平原面积只占14%,但是大片的山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丘陵、低山,那些低缓的坡面,可以被开发成梯田。

  所以你看,这样的山区,就大大提高了人口承载力。湖南的山虽多,但大部分适合人类活动,不会成为无人的荒野。

  重点来了——湖南多数的山海拔2000米以下,而环绕三面的山,总体的海拔也十分均匀。所以,对于湖南的内外交流来说,山固然有阻隔,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

  更重要的是,山与山之间留下了天然的通道。最重要的一条道,就是湖南、广西之间的湘桂走廊,它是长江流域通往岭南大地的一扇大门,沟通珠江和长江的灵渠就位于这里。

  到这里,你对湖南的山,有了新的认知。这样的山势下,你可能已经意识到,湖南是不会成为围城的。但是,光有了山搭建的框架,还不够。

  前边我们说,湖南的山,以东北—西南的斜向排布,断续错落的组合,留下了一道道缝隙。这些空挡,不仅给人类活动留下了便利,也给河流的发育提供了条件。

  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断裂之处、岩石的脆弱部位,最容易发育出河流,空间最大的地方,发育出粗壮的干流,以此类推,形成各级支流。这些缝隙组成的网络,被水流占据,也就形成了湖南的庞大水系,5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341条。

  从左到右,湖南被山地分成了几个单元,最西边是武陵山及其支脉,然后是雪峰山家族,再往东就是湘中丘陵上阳明山、衡山等,最后是罗霄山脉诸山。

  注意看这四大块的缝隙,恰好是澧水、沅江、资水、湘江发育之处:澧水在武陵山西北麓穿行,沅江在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蜿蜒,资水在雪峰山与湘中丘陵之间游走,而最宽阔的湘江也发育在最开阔的地带,它在罗霄山西麓从南向北奔流。

  几道山脉的隆起,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流域之间的交流,但由于高度有限,坡度较缓,四大流域之间的交流并不会被阻断。况且,到了下游平原,四水又汇流为一,通过洞庭湖汇入大江。

  把湖南地图倒过来,上南下北观看,水系就像一株拥有四大分支参天大树。四条河流的主干占据了四条河谷走廊,它们的各级支流,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山区的每一个角落。

  水源带来生命,我们都熟悉,不再赘述了。除了带来水源,河流还有一个功能是用侵蚀来制造土地。水利用重力和流动性,不断在山谷中拓展自己的地盘,让河道变深、拓宽的同时,也把山中的泥沙搬运到河床两岸,日积月累,起伏的地方被削平,冲积沉淀出平地。

  流量大的支流会带来较大的土地,小的支流会带来更小的空间,这些空间有了,文明就有了舞台。到了四条河流下游,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比如,湘江就孕育了省会长沙,以及湖南最大的长株潭都市圈。

  在我国干旱的黄土高原,河沟水系也足够密集,但那里因为降水少,河流水量不足以支撑四季。在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水量是黄河的数倍,但这里因为结冰期长,也不能四季通航。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有很多大河,但那里落差巨大、峡谷险滩众多,行船很难顺利进行。

  这里位于中亚热带,年降水量集中在1200-1700毫米,不会像干旱区那样成为季节河。最重要的是,湖南山区,四季降雨量相差不大,让每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支流,都可以四季丰满。

  还有,河流与山地丘陵相伴,山中的森林植被,也可以涵养水源,给河流补给,不像北方黄土地上的河流,那样孤立无援。低山丘陵中的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之间,没有过多的落差,不仅可以让船只水流而下,也可以逆流而上。

  2200多年前,中原人南下,发现并掌握了这一地理秘密,开凿了灵渠。这就意味着,一条从汉江出发的船只,可以一路南下,进入珠江。一条从湘江小支流处出发的货物,也可以一路北上通过长江走向深海大洋。有了灵渠,有了珠江和长江的联通,岭南秀美的南亚热带、长江流域的中亚热带和中原暖温带,再也分不开了。

  湖南的水系网络,跟全国的水系连在一起,就意味着,这片土地的经济文化脉络,被彻底打通了。还有,四大水系的主体部分在湖南境内,但是它们又都有支流伸向周边地区。比如澧水上游触及到了湖北,沅江上游发源于贵州,湘江上游伸向了广西。

  也就是说,它们不仅可以沟通湖南,也打通内外。要知道,在古代社会,水路交通,就是山区的高速公路。

  今天的湖南水系,仍在发挥巨大的运输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湖南的河湖总航程近12000公里,全国第三,超过邻省湖北、江西,在全国仅次于江苏、广东。

  一个平稳的河道网络,既来自于山区的孕育,又突破了山地的阻隔。这可能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湖南这样一个内陆省,为什么从古至今,在时代大潮面前,总是担当重任。

  有了水道带来的交通条件,只是让湖南具备了对外沟通的渠道。但这种渠道条件,很多地方也可以具备。除此之外,给湖南独特加持的,还有她的独特区位。概括起来就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形二三级阶梯、长江中游与下游、西部与东部的节点。

  在全国各省之中,湖南有一个最独特的地理条件:二三阶梯交界,江南丘陵腹地,几乎全境(除洞庭湖区)位于中亚热带。简单说三个词:内陆、中亚热带、丘陵王国。这样的条件意味着什么呢?

  全境(除了洞庭湖区)都是低山丘陵,全境暖湿,除了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没有严寒。身居内陆,水热充足,有山岭阻隔,但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所以你看,湖南山区的很多古城、古镇。它们的繁荣,非但不是与世隔绝,恰恰是与外界联通的结果。

  这样的环境也给山水画、山水诗提供了创作空间。所以不是探险的乐园,却是旅游者的天堂。唐宋之际诞生了“潇湘八景”,换成现在的话就是,“湘江流域旅游名胜指南”,它最终也成为中国山水风景的蓝本。

  从此之后,各地版“八景”“十景”纷纷效仿。这种旅游理念诞生在湖南,也说明了,这里非但不封闭,而且还是引领风潮的地方。

  湖南的中脊雪峰山,是中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这让湖南成为中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桥梁。沿着河流向上走,可以通往西部的秘境和荒原,向下游走就是锦绣江南和中原腹地,这让湖南之地,第一时间掌握前沿信息,也了解大后方。直到现在,从长三角方向通往西南的公路、铁路,湖南都是必经之地。

  岳阳所在,虽然不是长江中下游分界点,但距离江西湖口咫尺之遥。而且,这里的重要性甚至还大于湖口。从岳阳城陵矶到四川宜宾,是长江的川江、荆江河段,特点就是九曲回肠。过了城陵矶,长江变得一路平阔。这里也是广义上的江南与江北的交汇点,向北直通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向东是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也就是狭义的江南,向西则是三峡、巴蜀。

  有了区位造就的信息平台优势,培育人才、孵化技术、带来产业,水到渠成。湖南师范大学的朱翔教授专门分析过地理环境与近代湖南革命人才爆发的关系:

  当然,湖南的区位优势要想发挥,也要感谢兄弟省份的协同(反之,其他省亦然)。北部、东部的邻居,为湖南人的发挥,提供了战略纵深,赢得了试错的经验。近代时代巨变之际,救亡图存的关头,广东人、浙江人、福建人等沿海地区的仁人志士首先试水、试错,直到19世纪20年代,湖南人为代表的群体,找到了终极的解决方案。

  有了山水搭建的舞台、有了地利带来的区位,不等于万事大吉。因为,最终进行整合、利用,还得靠人。在地理学家看来,山河环境与地域群体是互相塑造、协同进化的关系。山河赐予的机遇,等待着有准备的人。

  一代又一代的湘人,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他们利用舞台、把握区位、审时度势,打响了“湘字号”IP,几乎在任何时期都能让湖南成为流量高地。

  这就是“闭塞”湖南崛起的秘密:在山间,在水中,在区位,在人为。到这里,你其实已经明白,所谓“封闭”,不过是假象。

  湖南的多山环境,让很多人给她贴上了“封闭”“闭塞”的标签。客观来说,有一定的阻碍,但仔细探索就会发现:开放的通道、流动的活水,早已孕育其中。

  1.湖南“闭塞”,是宏观上的印象,而不是线.湖南的山,错落分布,海拔、起伏适中,虽有曲折,但留下了通道空间。

  4.湖南的区位,是多种枢纽复合体,地形二三阶梯、气候中亚热带、荆江与长江下游、江南与岭南,这让她既远离中原,又与外界保持联系。

  在中,我们提出:湖南“属火”。梳理湖南山脉、水系时,大地理馆团队意外发现:将主要山脉和水系圈起来,仿佛一只头朝长江下游的“凤凰”。于是,插画师灵光闪现,绘制了这只“火凤凰”。